| HongKong |
Love coffee, matcha, desserts, rings, typography, minimalism, indie rock, edm & fashion.

寫給怕走彎路的你

(文 | 古典, 摘自《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人們來做生涯規劃,常常是不願意走彎路。他們說,如果能告訴我一條直路,不管有多難,我都會一直走到底,但是你要保證這條路是最直的。

生涯規劃師確能幫助人們躲避風險,少走彎路。但是人生真的有直路嗎?或者說,一條直線的人生,真的幸福嗎?看完下面這個經典的三枚與八枚的故事,也許你會更加明白這個問題。

喬丹,籃球之神。我在甚至不願浪費文字表達他有多牛,說喬丹偉大就像說大海很大長城特長一樣毫無意義。我只能告訴你,一直到今天,NBA官網上對喬丹的介紹還是By acclamation,Michael Jordan is the greatest basketball player of all time.一片歡呼聲中,喬丹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

...

但如果談到一個喬丹生涯中的經典爭議,人群則立馬就分成了兩派:3個派和8個派。你可以簡稱為三八之爭。眾所周知,喬丹在1993年10月宣佈退役,稱對於打籃球失去了熱情。1994年,他簽約了芝加哥白襪隊旗下小聯盟球隊伯明罕男爵(Birmingham Barons)。在兩年很一般的棒球生涯後,1995年他以一句 I'm back 重回賽場,繼續拿走3個冠軍戒指。

爭論的焦點是:如果喬丹不退役去打兩年棒球,他會不會繼續一路拿冠軍戒指?

8個派的證據很有力:喬丹有兩年不打籃球,離開了65場比賽,歸來第一場首發步行者隊的比賽中就得了19分,11天以後更是個人單場獨得55分。這證明2年間,喬丹的能力根本沒有退化,但是他卻浪費了兩年時間。8個派粉絲很遺憾,這樣一來,喬丹本該拿6枚+2枚 — 8枚戒指才對!

而另外一派粉絲則說,如果喬丹沒有去試試看打棒球,他就會喪失內心的熱情,也許一輩子都無法再燃起對於籃球的熱愛,他只能拿到3個冠軍戒指了。所以那是喬丹的最好選擇。

你認為呢? 是三個還是八個? 你是不是也有需要做過這樣的決策?到底是追隨高度,還是追隨熱情?繼續下去可能會心力交瘁,但是追尋激情則也許會後悔莫及。你的選擇是什麼?

讓我們先看看喬丹的故事。

1992參加完奧運會,獨得三枚冠軍戒指的喬丹開始覺得籃球生涯變得平淡。“沒有什麼可以挑戰的了”,在後來他的傳記裡面寫到。喬丹對於籃球的熱情開始減退。1993年8月,喬丹父親詹姆斯開車前往一個朋友的葬禮。回來的路上,這位老黑人把車停在一個小鎮上休息。兩個年輕的歹徒盯上這輛車,搶劫並槍殺了他。噩耗傳來,喬丹陷入毀滅性的打擊。他在球場上頂著籃球之神的光環,在現實中卻是個不堪一擊的凡人。自己最重要的人,他卻無法守護,無力回天。

喬丹和父親的關係是很獨特的那種,他們既像父子,又像兄弟,他們會一起打高爾夫,聊天泡吧,甚至偶爾一起小賭一把。在父親去世前一年,他們曾經討論過關於打棒球的事情,他父親對他說“Stop playing basketball. Why don't you give your baseball a shot?”(別再打籃球了,為什麼不試試看給棒球一個機會呢?) 那正是他父親教他的第一項運動。

喬丹後來在一次訪談中說道 " When I was six years old I playedbaseball. And he thought that I could play baseball,and do it with the same conviction and attitude that I playedbasketball. (六歲我就開始打棒球。他(父親)認為我可以打棒球,而且用對籃球同樣的堅定和態度來打) "

父親的離開推動了喬丹決定做些什麼的決定,他的選擇是在一片唏噓中退役,半年後,他開始了棒球手的職業生涯。一個偉大的英雄必然要經過磨難與流放,這也正是喬丹傳奇的開始。一場三八之爭,也拉開帷幕。喬丹沒辜負父親的期望,他把籃球裡的認真和努力加倍帶到了棒球場:他是棒球場上最努力的人。“每天他是第一個到達賽場,又是最後一個離開的人。”他的教練說。喬丹會每天早上六點到達運動場,自己練習,在隊友來之前做一些訓練。然後練習擊球前向後引34盎司(0.96公斤)重的球棒300至400次。在一天結束以後,喬丹還會對他的擊球教練說,“我們可以再練一會嗎?我覺得我已經有點上手了。”這樣努力的喬丹,是不是如某些大師所說,人生無極限,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很可惜,真的不是。1994年4月8日喬丹首次參加職業棒球比賽。但一個賽季下來,他在參加的127場比賽中51%擊打成功,擊打成功率僅僅有20.2%;30次盜壘,114次被三震出局。在436次擊球中只打出三個本壘打,50個有效擊球。成績徘徊在棒球上傳說中的挫敗底線“門多托線”附近。人們對此惡評如潮,運動週刊用他來做封面:“喬丹讓棒球難堪了。”另外一部分人則說,“至少他在嘗試。”對於這種聲音,喬丹,那個曾經為了勝利不顧一切的喬丹,他自己怎麼看?

教練有點擔心喬丹,他問:“你的感覺如何?”喬丹說:“我每天早上起床,給自己做份早餐,然後開上車,去球場開始春訓。當時路上一個人都沒有,我看看旁邊的位置,我看到父親。我會對他說話,說,爸爸,我們可是在一起打棒球哦。”喬丹在內心深深地享受這份寧靜,他的棒球生涯是獻給父親的,並不精彩但溫暖。在父親離開的幾年,他重新觸到了自己在籃球場上無法觸及的生命的溫度。喬丹的生涯走出一個巨大的曲線,父親的離開讓他直面生命的其他維度,他決定遵循自己內心,為自己和父親打兩年球。誰又能說,那兩年的喬丹,那個在籃球場上宛若上帝本人親臨,卻在棒球場四處噓聲灰頭土臉的喬丹,他的手指上,沒有戴著自己心中的冠軍戒指?

生涯無直線,當你看到一個人在高度、深度上都沒有什麼發展,也許他不是墮落,只是填滿自己的內在維度,找回自己的平衡。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既沒有提升,也沒有變得更加專業,那就一定是在無所事事不務正業。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要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幹出門旅遊一個月,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好好的日子不過要折騰些麼蛾子。其實也許那個人正在你看不到的維度努力挑戰著自己的極限,修煉著自己的功課。企業管理者也是一樣,規則和結果帶來績效和專業,而文化和包容則帶來溫度和寬度,所有偉大的企業,有自己的高度和深度的同時,都一定有一個匹配的溫度和寬度系統。

回到喬丹身上,在積累自己越來越多的內心溫度的同時,喬丹也在發現自己的限制 — 自己的確無法把籃球場上的優秀,帶入棒球來。喬丹的身體素質曾經讓運動學家大為驚奇,他身體肌肉中的脂肪比例只有3%,而通常運動員的脂肪比例占5%就被譽為傑出;喬丹的百米短跑速度是10.7秒,跳遠成績為7米以上。正是這樣一副幾乎接近鳥類的脂肪含量的身體,讓他可以比對手有更長的滯空時間,可以做更加靈活的動作,以及經常從罰球線起跳扣籃的飛翔,難怪被人稱為 AirJordan。(飛人喬丹翻譯不給力,應該叫“空氣喬丹”)。

但這也正是喬丹在棒球場上遇到的麻煩——與籃球不同,棒球是一項講究速度、力量和判斷的運動 — 投手投出的球最快時速達160公里,而這個球會在0.35秒內 (大概相當於你的兩次心跳之間的時間段) 飛到壘球板上方,考慮到0.1秒的判斷時間,打擊者只有0.25秒的時間把球棒加速到線速度150公里 — 這需要速度、直覺以及來自與腿部的瞬間爆發力。所以棒球運動員普遍的脂肪含量是20%左右,他們比籃球隊員矮胖結實,這讓他們力量充足,有一定的抗擊打能力。喬丹的細長腿、靈活的身體顯得太單薄了。

如果說僅僅是身體原因,也許還可以通過2~3年的訓練調整,更加限制喬丹成為偉大的棒球選手的還有另外一項,那就是判斷力。前面說過,一個快球留給擊球手的時間只有0.1秒。也就意味著擊球手必須在這個分毫之間,做出判斷。考慮到視覺從視網膜到視覺中樞需要幾十毫秒,事實上擊球手從看到球到判斷只有5毫秒的時間——這已經超出了大腦的極限,因為即使在最好的狀態下,大腦也需要大概20毫秒的時間產生反應。那麼那些偉大的擊球手是如何擊中球的呢? 很簡單,他們的判斷在投手扭動腰肢,球離開投手指尖之前,已經產生了。他們腦子裡儲存了千萬個擊球的片段,這些片段關注投手的肩膀、手肘、手腕和指關節是否彎曲,這些都會對球的位置和類型有所對應。他們經過上萬次的練習,對應如此嫺熟,以至於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意識,就做出了揮棒的決定。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高手的直覺。一項對於板球擊打高手的調查顯示,擊球手只要觀看投球手準備動作一秒鐘,就能夠正確料中球的速度與位置。

而棒球高手的這些資料被存儲和練習的時候,喬丹的大腦正在儲存對於籃球的種種資料和片段。這讓他很難比得上他的同齡運動員。你可以通過努力達到90分,但是只有天賦加上常年的努力,才能躋身絕頂高手之列。

喬丹幾乎集中了所有人覺得可以成功的理由:為父親出征的意志,對於勝利的渴望、無人懷疑的強大自製力,比別人都努力的投入,以及優秀的運動員天賦。但是這樣也無法讓他超越限制,成為棒球好手。一個人一輩子,也許只能在一個領域成為絕頂高手。

喬丹的收穫是什麼? 我想喬丹的收穫有三。第一個是父親的心結已了,他可以安心地打籃球了。第二是他在棒球場上深刻的重新認識了自己的籃球天賦。第三,他瞭解了失敗,更加珍惜成功。

公牛隊的教練傑克遜說:“我想打棒球的經驗是讓他重新回到籃球場上的原因,他理解他被賦予的天分,在(籃球)這項運動中,他如此與眾不同。”你敢說,這難道不是一次偉大的成功?

所以回到文章的開頭,我想現在的你也如我一樣,能夠很堅定地回答那個問題:如果喬丹沒有回去打兩年棒球,那麼他將會一輩子也許只能拿3個冠軍戒指。人生不一定每一步都要走直路,因為彎路上有我們必做之事。

兩點之間,什麼最近? 你的答案一定是直線,因為我們從小學習到的,“兩點之間直線最近。”那麼試試看用一支鉛筆,在紙上畫一條完美的直線? 你會拿出一支筆,一個尺子,然後把筆輕輕靠在尺子上,手指不松不緊地握住筆桿往下拉,一條完整又秀氣的直線就會橫貫白紙之上,你呼出一口氣 — 完美的東西,即使是直線,也讓人覺得舒服。

但如果你身邊有放大鏡,你且試著用放大鏡看看,這條直線開始變得不堪一擊,顏色很不均勻、邊緣也很模糊,像是被狗啃過、如果你再看清楚一點、很多地方甚至不是直的 — 其實不止你我,臺灣作家張大春也做過類似的實驗,他的形容很高明“就像是飽濡墨汁的拖把刷過一片凹凸不平的卵石地面所留下的污痕一樣”,他這樣做是因為他的一個朋友,物理學博士天行者陸客,告訴他,“但凡所謂兩點之間最近的那個距離,其實僅僅出於人類的想像;換言之,自然界從來沒有生成過一種純粹由單列的點構成,且不彎曲的線條。直線是人類的發明,而且是不自然的。”

大自然沒有直線。這很類似我們生命真正的軌跡,在生涯規劃裡面稱為生命線。成功者總會有一段外人看起來一帆風順的職業生涯,只有你才知道,這裡面坎坷不斷。所以站得遠的外人,總會羡慕走線上上的人一帆風順。只有自己和同行者才知道,那只是看上去很美。但是其中坎坷又何足為外人道呢?因為沒有自己走過,永遠都不會明白的。

所以你經常能看到節目訪談欄目有這樣一幕,主持人聲情並茂地朗讀嘉賓的履歷,然後問嘉賓關於成功的秘密,而嘉賓臉上則浮現出一種不可言狀的曖昧苦笑。是幻覺嗎?有一次我甚至看到了一個嘉賓面轉過身面對鏡頭做了一個苦臉,意思好像是在告訴電視這邊的我:你看,他們又來了。我也對電視一笑,意思是說:你看,老哥,他們不會知道,我們在瞬間交換了一個秘密,只有那些經歷過真實生涯的人才能明白的秘密。

人生無直線,因為直線從不轉彎。而轉彎和改變,是人生必經之事。何況,你不走點彎路,怎麼知道什麼是直線呢?

评论
热度 ( 2 )

© NaitoNeko | Powered by LOFTER